书写绿水青山新画卷
——我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武威处于全国生态格局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的中心地带,南部是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北部有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干旱缺水、沙多林少、生态环境脆弱,是全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动员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实施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持之以恒开展生态治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规模开展治沙造林和国土绿化行动,生态林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至目前,全市森林面积892万亩,森林覆盖率18.38%。建立了保护面积1200万亩的祁连山、民勤连古城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成经济林基地168.45万亩,酿造葡萄种植面积达25.95万亩,占全国的15%、全省的84%以上,武威已成为全国九大葡萄酒产区之一,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葡萄酒城”。北部沙区营造防风固沙林288.51万亩,治理重点风沙口240个,封沙育林草174万亩,建成了民勤老虎口、古浪民调渠沿线、凉州区头墩营等治沙典型样板。营造农田防护林54万亩,建成林网化农田200多万亩,初步形成了完备的防护体系,有效改善了农田小气候。南部水源涵养林区恢复和扩大森林面积40万亩。
我市坚持突出重点、连片建设、规模治理,抓好重点区域防沙治沙,在治理规模、治沙网格设置、树种配置、新材料新技术应用、治理成效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建立了民勤青土湖、老虎口、西大河,凉州区民调渠沿线,古浪县八步沙、民调渠沿线等8个万亩防沙治沙示范区,连片治理面积均达到10万亩以上,完成防沙治沙技术示范20多项。高标准、快速度建成了荣生路、天颐大道等生态绿色长廊,以及武威保税物流中心、感恩新村等园区绿化和新农村绿化示范工程。
坚持机关干部义务压沙造林制度常态化,每年春季和秋冬季,市、县区机关干部开展大规模义务压沙植树活动。
探索建立治沙生态林承包经营机制,民勤县、凉州区、古浪县先后出台实施意见,按照“分沙到户、承包治理、开发经营、收益归己”的原则,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治沙造林、建设生态的积极性。以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海子滩镇宋德福,凉州区长城镇王银吉,民勤县苏武镇刘爱国等为代表的承包治沙1000亩以上的大户达到75户,新增国有治沙生态林承包到户面积30万亩,累计达到180.9万亩。
1978年开始启动实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我国第一个大型生态林业建设工程,国际上称之为“中国的绿色长城”,被列为世界生态工程之首。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放在重要位置,重点推动、及时跟进,完成人工造林271.75万亩,封育253.62万亩,投资31797.4万元。其中,三北防护林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完成人工造林205.3万亩,封育123万亩,投资6507.8万元,森林覆盖率由一期初的6.4%提高到了11.48%。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完成人工造林36.92万亩,封育51.17万亩,投资9471.85万元,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2.06%。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采取人工造林和封山沙育林草等措施,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至2017年底,完成人工造林29.53万亩,封育79.45万亩,投资15817.75万元,全市森林覆盖率达18.38%。
通过持之以恒的治理,我市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初步形成了以南部山区水源涵养林、中部绿洲农田防护林和北部沙区防风固沙林为基本框架的生态防护林体系,有力推动了我市生态环境建设步伐,使我市生态环境面貌得到显著改善,重点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状况发生明显转变,经济林果业和沙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凉州区张义镇河湾村三组是凉州区最南部的村落之一,这里的生态曾因过度开垦、放牧等因素变得十分脆弱,到处是裸露的荒山秃岭。据当地村民介绍,随着近年来实施退耕还草工程和生态移民工程,加上禁牧等措施,曾经的荒山秃岭又长出了一片片山草,多年未曾出现的野鸡、野兔又见踪迹。
在古浪县古丰镇冰沟墩村下麻湾组村民李成祥的记忆中,几十年前,村民无论修房子还是做饭,都要上山砍柴,加上过度放牧,山上的树木和山草越来越少,村子附近的天然林遭到严重破坏,到处是黄土裸露的山头。“随着退耕还林和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老百姓的生态意识提升了,山上的生态环境渐渐好了。”李成祥说,由于生态环境的持续好转,近五六年来,村民们经常能看见旱獭、狐狸等野生动物出没。
我市立足沙多林少、生态环境脆弱实际,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出发,自1999年开始在天祝县试点退耕还林工程,2002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正式推开,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继续耕种,因地制宜造林种草,恢复植被。至2014年,全市完成退耕还林工程80.43万亩。2014年,国家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至2017年底,全市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36.75万亩。
近20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市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了大地增绿、农民增收。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动员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实施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持之以恒开展生态治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规模开展治沙造林和国土绿化行动,生态林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至目前,全市森林面积892万亩,森林覆盖率18.38%。建立了保护面积1200万亩的祁连山、民勤连古城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成经济林基地168.45万亩,酿造葡萄种植面积达25.95万亩,占全国的15%、全省的84%以上,武威已成为全国九大葡萄酒产区之一,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葡萄酒城”。北部沙区营造防风固沙林288.51万亩,治理重点风沙口240个,封沙育林草174万亩,建成了民勤老虎口、古浪民调渠沿线、凉州区头墩营等治沙典型样板。营造农田防护林54万亩,建成林网化农田200多万亩,初步形成了完备的防护体系,有效改善了农田小气候。南部水源涵养林区恢复和扩大森林面积40万亩。
防沙治沙大力造林绿化
时下,走进民勤县青土湖,只见湖水碧波荡漾、水鸟自由翱翔、芦苇随风摇曳,干涸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青土湖再现湖区,生态系统逐步恢复,进入良性循环。同样,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及其后代们发扬愚公精神,一代接着一代干,用辛勤劳动勾画出一条7.5万亩的绿色隔离带,阻挡着风沙侵蚀的步伐,谱写了一曲治沙壮歌。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市成千上万干部群众坚持不懈的治沙造林活动。我市坚持突出重点、连片建设、规模治理,抓好重点区域防沙治沙,在治理规模、治沙网格设置、树种配置、新材料新技术应用、治理成效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建立了民勤青土湖、老虎口、西大河,凉州区民调渠沿线,古浪县八步沙、民调渠沿线等8个万亩防沙治沙示范区,连片治理面积均达到10万亩以上,完成防沙治沙技术示范20多项。高标准、快速度建成了荣生路、天颐大道等生态绿色长廊,以及武威保税物流中心、感恩新村等园区绿化和新农村绿化示范工程。
坚持机关干部义务压沙造林制度常态化,每年春季和秋冬季,市、县区机关干部开展大规模义务压沙植树活动。
探索建立治沙生态林承包经营机制,民勤县、凉州区、古浪县先后出台实施意见,按照“分沙到户、承包治理、开发经营、收益归己”的原则,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治沙造林、建设生态的积极性。以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海子滩镇宋德福,凉州区长城镇王银吉,民勤县苏武镇刘爱国等为代表的承包治沙1000亩以上的大户达到75户,新增国有治沙生态林承包到户面积30万亩,累计达到180.9万亩。
三北工程构筑绿色长城
盛夏时节,行进在我市南部的祁连山水源涵养区,一坡坡山草绿意盎然,一片片林地孕育希望。在天祝县朵什镇旱泉沟小流域生态治理示范点,几乎看不到裸露的荒山,草木充满生机活力。环视四面山体,一层层新绿随风摇曳,连片的草木恰似一条绿色长城,横亘在起伏的群峦之中,分外美丽。1978年开始启动实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我国第一个大型生态林业建设工程,国际上称之为“中国的绿色长城”,被列为世界生态工程之首。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放在重要位置,重点推动、及时跟进,完成人工造林271.75万亩,封育253.62万亩,投资31797.4万元。其中,三北防护林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完成人工造林205.3万亩,封育123万亩,投资6507.8万元,森林覆盖率由一期初的6.4%提高到了11.48%。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完成人工造林36.92万亩,封育51.17万亩,投资9471.85万元,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2.06%。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采取人工造林和封山沙育林草等措施,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至2017年底,完成人工造林29.53万亩,封育79.45万亩,投资15817.75万元,全市森林覆盖率达18.38%。
通过持之以恒的治理,我市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初步形成了以南部山区水源涵养林、中部绿洲农田防护林和北部沙区防风固沙林为基本框架的生态防护林体系,有力推动了我市生态环境建设步伐,使我市生态环境面貌得到显著改善,重点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状况发生明显转变,经济林果业和沙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抢抓机遇实施退耕还林
凉州区张义镇河湾村三组是凉州区最南部的村落之一,这里的生态曾因过度开垦、放牧等因素变得十分脆弱,到处是裸露的荒山秃岭。据当地村民介绍,随着近年来实施退耕还草工程和生态移民工程,加上禁牧等措施,曾经的荒山秃岭又长出了一片片山草,多年未曾出现的野鸡、野兔又见踪迹。
在古浪县古丰镇冰沟墩村下麻湾组村民李成祥的记忆中,几十年前,村民无论修房子还是做饭,都要上山砍柴,加上过度放牧,山上的树木和山草越来越少,村子附近的天然林遭到严重破坏,到处是黄土裸露的山头。“随着退耕还林和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老百姓的生态意识提升了,山上的生态环境渐渐好了。”李成祥说,由于生态环境的持续好转,近五六年来,村民们经常能看见旱獭、狐狸等野生动物出没。
我市立足沙多林少、生态环境脆弱实际,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出发,自1999年开始在天祝县试点退耕还林工程,2002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正式推开,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继续耕种,因地制宜造林种草,恢复植被。至2014年,全市完成退耕还林工程80.43万亩。2014年,国家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至2017年底,全市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36.75万亩。
近20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市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了大地增绿、农民增收。